一、攝影的前身:光影的實驗
攝影的誕生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科學、藝術與技術逐步累積的成果。
-
暗箱(Camera Obscura):早在古希臘時期,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便記錄了光線透過小孔投射成像的現象。到了文藝復興時期,暗箱被藝術家廣泛使用來輔助繪畫,它為攝影的發明奠定了基礎。
-
感光材料的探索:中世紀以後,人類發現銀鹽在陽光下會變黑,這成為日後固定影像的關鍵化學原理。
二、攝影的誕生:影像固定的突破
19世紀初,歐洲科學家將光學與化學結合,終於使瞬間影像能被保存。
-
1826年,約瑟夫·尼埃普斯(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) 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照片,名為《勒格拉窗外的景色》。曝光時間長達八小時。
-
1839年,達蓋爾(Louis Daguerre) 發明「銀版攝影術」(Daguerreotype),使攝影走向普及,被視為攝影的正式誕生。
-
同年,英國的 塔爾博特(William Henry Fox Talbot) 則發明「卡羅法」(Calotype),引入負片/正片的概念,讓照片能被複製,對現代攝影意義重大。
三、攝影的普及與藝術化
-
19世紀中後期:隨著技術改進,曝光時間縮短,攝影逐漸走入社會生活,肖像攝影成為流行。
-
20世紀初:柯達公司推出「你按快門,剩下的交給我們」的口號,平價相機問世,攝影真正走向大眾。
-
攝影成為藝術:如皮克托瑞亞主義(Pictorialism)強調影像的藝術表現力,而紀實攝影則開始以影像記錄社會現實。
四、彩色與數位的革命
-
彩色攝影:20世紀初已有實驗,但直到1935年柯達推出 Kodachrome 彩色反轉片,彩色攝影才逐漸普及。
-
數位攝影:1975年柯達工程師史蒂芬·薩森(Steven Sasson)發明了第一台數位相機雛形。1990年代後,數位相機逐步取代底片相機。
-
智慧型手機與網路影像:21世紀,攝影不再只是專業技術,而成為全民日常,影像也透過社群媒體進一步成為全球交流的語言。
五、當代攝影的多元發展
-
攝影不僅是記錄工具,也是藝術、商業、新聞、科學研究的媒介。
-
人工智慧與演算法影像(AI Photography)的崛起,更挑戰了傳統攝影的界線,讓「影像的真實性」成為新的討論焦點。
課堂重點總結
-
攝影誕生於光學與化學的結合。
-
19世紀的發明奠定了現代攝影的基本技術。
-
20世紀的彩色與數位革命推動攝影走向大眾化。
-
21世紀的手機與AI,使攝影成為每個人的生活語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