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問題的提出:攝影僅僅是技術嗎?
相機越來越聰明,手機隨手一拍即可生成漂亮影像。若攝影只剩下「操作技巧」,攝影師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這正是我們要追問的:攝影師真正需要的思維是什麼?
二、第一層思維:觀看的哲學
攝影師首先必須學會「如何觀看」。
-
一般人看見的是「事物本身」;攝影師看見的是「事物之間的關係」。
-
光影與時間如何交錯?人物與環境如何互動?構圖中留白意味著什麼?
這是一種超越日常的凝視,一種對世界保持覺察的哲學態度。
三、第二層思維:選擇與取捨
攝影不是全盤接受世界,而是決定留下什麼,排除什麼。
-
在快門按下的一瞬間,攝影師其實是在回答一個問題:
「在這無窮的現實中,什麼值得被保存?」 -
這裡隱含價值判斷:是追求真實?是追求美感?還是追求訊息的有效傳達?
攝影師的思維,必須能夠意識到每一次選擇背後的哲學立場。
四、第三層思維:影像與真實的辯證
攝影看似捕捉真實,卻同時在建構新的現實。
-
紀實攝影在追求客觀,但鏡頭選擇、角度、光線,早已讓「真實」染上主觀色彩。
-
藝術攝影則承認這份主觀,將其轉化為創造力。
因此,攝影師需要的思維是:理解影像不是世界的再現,而是世界的再造。
五、第四層思維:倫理與責任
攝影師的選擇並非中立,它可能改變社會認知。
-
一張戰爭照片能喚起世人的同情,也可能操縱輿論。
-
一張商業形象照能推動消費,也可能塑造不實期待。
因此,攝影師的思維不能只停留在美學與技術,還必須承擔「倫理的重量」。
六、延伸思考:攝影師作為哲學行者
最終,攝影師的思維不是單純的「如何拍得漂亮」,而是:
-
存在的思維 —— 在世界洪流中,如何以影像留下有意義的痕跡?
-
價值的思維 —— 在多元的觀點中,如何選擇自己的立場?
-
責任的思維 —— 在面對他人與社會時,如何承擔影像帶來的影響?
七、課堂總結
攝影師需要的思維,本質上是一種哲學的修練:
-
用觀看的敏銳去覺察世界,
-
用選擇的勇氣去塑造現實,
-
用辯證的態度去理解真實,
-
用責任的意識去回應社會。
攝影師不只是「拍照的人」,而是透過影像與世界對話的思考者。